首页 > 政策文件 > 国家文件
分类目录 | 今年[14]条
新增内容 | 本月[0]条
  1. 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
  2. 2014年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的实施意见
  3. 关于印发江苏省中小学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4. 教育部对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 第3808号建议的答复(关于治理雾霾要从娃娃抓起的建议)
  5.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 在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中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6. 2021年 喜见雏鹰振翅飞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十周年扫描(摘录)
  7. 2016年关于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4347号(教育类429号)提案答复的函(关于进一步开展中小学节俭教育的提案)
  8. 让校园美好“食”光处处可见 ——2021年全国教育系统制止餐饮浪费工作综述
  9. 四川省“四个强化、四个持续”推进绿色生态校园建设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生态节俭相关条文)
  11.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勤俭节约的相关论述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4. 2020年关于印发《教育系统“制止餐饮浪费 培养节约习惯”行动方案》的通知
  15. 成都市节水行动2025
  16. 不一样的新学年,不一般的新气象 三个关于开学的故事
  17. 让厉行节约成为校园风尚
  18. 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
  19. 2019年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3047号建议的答复(关于将环保教育课程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建议)
  20. 2018年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第1470号(教育类157号)提案答复的函(《关于在学校教育中加强环保教育的提案》)
  21. 2018年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第0243号(资源环境类027号)提案答复的函(《关于让生态文明成为每个公民的行动自觉的提案》)

[国家文件] #节水# 2015-08-14 水利部 中宣部 教育部 共青团中央
关于印发全国水情教育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

2019-01-01[星期二] • 作者:教育部 • 信息来源:教育部官网 • 55203字 • 浏览 次  [点此给本文评分 当前已得分]
【应用场景】本内容适用于或使用于 小学全学段

水利部 中宣部 教育部 共青团中央关于印发全国水情教育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

水规计〔2015〕248号

水利部、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机关各司局、直属各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党委宣传部、教育厅(教委)、团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局、党委宣传部、教育局、团委:

  为落实中央关于大力宣传节水和洁水观念,研究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水情教育发展总体部署的有关要求,水利部会同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在深入调研我国水情教育现状、充分借鉴国内外经验、分析总结特征规律、广泛征求意见和协调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全国水情教育规划(201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现予联合印发。

  《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全国水情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规划》实施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严格遵循“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方针,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因地制宜,分类施教,引导公众不断加深对我国水情的认知,增强公众水安全、水忧患、水道德意识,为构建“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全民水情教育体系,促进形成全民知水、节水、护水、亲水的良好社会风尚和人水和谐的社会秩序打下坚实基础。各有关单位要精心组织,切实做好《规划》组织实施,确保《规划》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全国水情教育规划

(2015——2020年)

  前言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水旱灾害频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水情。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当前我国水安全呈现出新老问题相互交织的严峻形势,特别是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问题愈加突出。

  针对我国的水安全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高度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并要求强化水情教育。2011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明确要求,把水情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和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2012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强调要广泛深入开展基本水情宣传教育,形成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的良好风尚。

  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凝聚治水兴水合力,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水安全保障体系,促进形成人水和谐的社会秩序,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广泛开展国情水情教育。但总体来看,目前相当一部分社会公众对我国的水情现状了解不多、认识不深,水情教育工作相对薄弱。充分尊重公民对国情水情的知情权,有效增强公众水安全、水忧患、水道德意识,提升全社会水旱灾害防范能力,亟需从长远、宏观的角度对水情教育工作统筹考虑,科学谋划,做好顶层设计。

  在调查研究我国水情教育现状及典型案例,参考借鉴美国、法国、新加坡、日本、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水情教育,以及我国环境、人口计生等其他国情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分析总结水情教育特征和规律的基础上,水利部组织开展了《全国水情教育规划(2015—2020年)》编制工作,编制组由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以及水利部相关同志和专家组成。本规划提出了我国水情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阐明了我国水情教育的主要内容、教育对象及实施方式,明确了水情教育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建设项目,制定了保障措施,是未来一段时期全国水情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本规划所指水情教育,是指通过各种教育及实践手段,增进全社会对水情的认知,增强全民水安全、水忧患、水道德意识,提高公众参与水资源节约保护和应对水旱灾害的能力,促进形成人水和谐的社会秩序。其核心是引导公众知水、节水、护水、亲水。水情教育主要内容包括:水状况、水政策、水法规、水常识、水科技、水文化。

  一、规划背景

  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水旱灾害频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水情。近二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水的供需格局不断发生变化,加之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剧,新老水问题交织,特别是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问题日趋严重,我国水安全形势面临严峻考验。

  针对我国的水安全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高度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凝聚治水兴水合力,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水安全保障体系,促进形成人水和谐的社会秩序,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科学有序、系统深入、持续有效地开展水情教育。

  从我国水情教育现状来看,各地各相关部门开展了许多水主题公益活动,特别是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等重要纪念日开展的活动,影响广泛。一些学校开始探索将水情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和实践活动,节水型校园建设和特色示范项目不断增多。部分企业开展了水资源节约保护活动,积极支持水公益事业。相关社会组织开展了与水有关的教育实践项目和志愿行动。水情教育实践活动开始进入机关、学校、企业、社区和农村,教育对象涉及政府工作人员、学生、企业从业人员和城乡居民。各地利用已经建成的水博物馆、水文化馆、水科普馆、水主题公园,以及节水、水土保持、防洪教育基地等,面向社会公众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水情教育活动。媒体宣传在水情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水信息传播手段逐步丰富,互联网、手机客户端等现代传播方式得到初步运用。

  总体上看,各地在水情教育的主体和对象、内容和形式、载体和平台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探索,但与中央决策部署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还存在整体统筹不够、基础相对薄弱、能力建设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水情教育内容零散,覆盖面不够,实用性和通俗性不强;教育形式不够丰富,互动性、参与性和实践性欠缺;针对不同群体的差异化、分层次教育体系尚未形成;多元主体协调不足,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充分;工作机制和支撑保障体系尚未建立,组织机构、人才队伍和激励约束机制尚不健全;尚未形成稳定的资金投入渠道;水情教育的社会性有待加强。

  “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水安全保障体系、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水情,面向公众开展水情教育,凝聚社会共识,形成治水兴水合力,任务十分艰巨。水情教育必须加快从零散向系统转变,从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变,从专业性向普及性转变,从灌输式向体验式转变,实现上下联动、协调一致、系统有效。

  水情教育是国情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通过各种教育及实践手段,增进全社会对水情的认知,增强全民水安全、水忧患、水道德意识,提高公众参与水资源节约保护和应对水旱灾害的能力,促进形成人水和谐的社会秩序。其核心是引导公众知水、节水、护水、亲水。

  水情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润物无声的过程。水情教育内容丰富,对象广泛,形式多样。媒体宣传、主题活动、学校及社区教育、志愿行动、专项培训等均是水情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遵循“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水情,着眼于夯实构建中国特色水安全保障体系的社会基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因地制宜,分类施教,引导公众不断加深对我国水情的认知,增强公众水安全、水忧患、水道德意识,着力构建“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全民水情教育体系,促进形成全民知水、节水、护水、亲水的良好社会风尚和人水和谐的社会秩序。

  (二)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多方参与

  水情教育具有基础性、公益性,推动水情教育工作必须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将水情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统筹考虑。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充分整合现有宣传教育资源,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开展水情教育,积极探索水情教育新思路、新办法,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公众人物的影响力,形成政府和社会协同推进水情教育工作的合力。

  2.分类施教,注重实效

  把改善人对水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作为水情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受众的不同特点,采用多种教育方式分类施教。在扩大水情教育覆盖面的同时,注重教育效果,开展参与式、体验式水情教育活动,将知识普及与观念培育有机结合起来,水情教育形式和内容力求通俗生动,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公众,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3.因地制宜,加强统筹

  水情教育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推进过程要立足地方区情水情特点,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规模、水平和速度相适应。鼓励地方因地制宜开展水情教育工作,组织富有特点的水情教育活动。要加强统筹,促进流域与区域、城市与农村、东中西部地区水情教育协调发展。

  4.坚持创新,持续推进

  总结交流水情教育实践经验,深入研究水情教育特点规律,吸收借鉴先进教育理念,积极运用现代传播方式,大力推进水情教育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使水情教育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为水情教育工作持续推进奠定基础。

  (三)主要目标

  通过持续不断地运用各种教育实践手段,到2020年,基本建成“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全民水情教育体系,增进公众对我国总体水情和区域水情特点的认知,使各利益相关群体深刻认识到节约水资源、保护水工程和水环境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提高公众参与水资源节约保护和应对水旱灾害的能力。

  建立健全开展水情教育的长效机制。基本建成一支专业水情教育队伍;基本形成覆盖全国的水情教育组织网络;建立稳定的水情教育资金投入渠道;基本建成布局合理、种类齐全、特色鲜明、规模适度的多层级水情教育基地体系;基本建成水情教育基础信息平台和传播体系;建立水情教育考核评价体系。

  三、主要内容、教育对象和实施方式

  (一)主要内容

  立足我国基本水情,围绕中央治水兴水战略部署,水情教育的主要内容可以划分为水状况、水政策、水法规、水常识、水科技和水文化等六个方面。

  水状况。指全球范围内水的总体情况,特别是我国的水情及其特点,包括水资源时空分布,江河湖泊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生产生活用水效率和效益,以及我国水安全面临的形势等。通过采取多种途径和手段向公众介绍我国水状况,增进人们对我国基本水情的认知,加深对水与经济社会发展、人类文明关系的理解,了解水安全、水治理、水利用、水节约、水保护、水管理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

  水政策。指中央和地方制定的一定时期内治水兴水的相关政策。包括水利改革、防汛抗旱、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利投入、水生态补偿等相关政策,与水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的保护政策等。通过深入浅出的宣传解读,让全社会了解我国实施水治理、强化水管理、构建水安全保障体系的战略目标、重点领域与发展方向,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水法规。指国内与水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以及国际上与水相关的准则、公约等。国内水法规主要包括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以及国务院出台的防汛抗旱、水文、水资源管理、河道管理、移民安置等方面的行政法规和法规性文件,水利部以及水利部和相关部委联合出台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各地出台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等。通过普及水法规知识,对社会公众开展水法治教育,使其了解自身在涉水行为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规范社会公众涉水行为。

  水常识。指水的自然常识和用水、节水、护水、亲水等水行为常识,以及水旱灾害防范的常识和技能。包括自然界水的运动和循环,各种生产生活用水节水、水域和水源地保护、水利设施保护、水土保持、水旱灾害防范等常识,用水效率标识等。通过普及水常识,倡导全社会注重节水和“洁水”,培养提升公众节约保护水资源的技能,改善用水习惯和水消费观念等,特别是通过水旱灾害防范的典型案例和警示教育,使广大社会公众自觉尊重自然,强化对水的敬畏。

  水科技。指与水相关的科学技术和应用成果。包括在水治理和水管理过程中研发的与社会公众密切相关的实用技术及成果,如国家鼓励的工业节水技术、产品、设备名录及相应淘汰名录,生活领域的节水技术、雨水集蓄和再生水利用设施等。还包括水利科技创新重点领域的技术与成果,如农业高效节水、水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洪水预警预报、城市防洪排涝、非常规水源利用、干旱监测预警等。通过水科技的宣传普及,激发公众参与水科技创新的热情,提高公众水科学素养,营造推动水科技进步的社会氛围。

  水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创造的与水有关的科学、人文、历史等方面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包括与水有关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业精神、科学著作、文学艺术、风俗习惯、宗教仪式、治水人物、经典工程等。通过水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引导社会公众从文化角度审视水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水的关系,不断丰富水文化内涵,弘扬和传承优秀水文化。

  (二)教育对象

  全体社会公众都是水的利益相关者,都是水情教育的对象,包括各级领导干部、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学生及学龄前儿童,企业从业者,城市社区居民和农村群众等。

  各级领导干部、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是受国家和社会委托维护公共利益的职业群体,担负着国家政策的制定、贯彻、执行,公共事务的管理与创新等多种职责,其水安全、水战略意识的增强,直接关系决策水平,对全社会具有广泛影响。

  学生及学龄前儿童是水情教育的优先对象,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其行为习惯和思想意识的培养,直接关系未来一代国家公民的水安全、水忧患意识和水道德素养,对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企业从业者是水情教育的重要对象之一,包括企业管理者和普通员工,其整体节水和“洁水”意识的增强,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社会用水效率和效益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城市社区居民是城市生活的主体,其节水意识的增强和水灾害防范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推广科学用水方式,减轻水灾害损失,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农村群众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广大居民,是我国农业用水的主体,其节水意识和水灾害防范意识的增强,有助于普及节水灌溉技术,科学使用和保护水利设施,改善农村水生态环境。

  (三)实施方式

  水情教育需要全社会共同推动。实施主体包括政府、学校、企业、社会组织、科研院所等。实施主体的多元化,决定了实施方式的多样化。实施方式包括政府主导、学校教育和社会参与。

  ——政府主导,是水情教育的基础方式,指由政府或公共机构组织发起水情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基础性、引领性和宏观指导性。

  ——学校教育,是水情教育的基本途径,指依托幼儿园、中小学和大学、各类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院校、党校等开展水情教育实践,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社会参与,是水情教育的重要方式,主要指企业、社会组织、科研院所参与水情教育实践,具有广泛性和社会性。

  企业行动,指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以各种形式对员工进行水情教育和面向社会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社会组织公益行动,指社会组织履行社会职责,以各种形式面向社会开展水情教育公益行动。

  科研院所教育服务,指科研院所依托科研设施、场所等科技资源,利用自身人才技术优势,面向公众提供水情教育服务。

  四、主要任务

  (一)发动各方力量,加快构建主体多元的工作格局

  广泛动员和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发挥政府、学校、企业、社会组织、科研院所等各类主体在水情教育中的作用,加快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主体多元的水情教育工作格局。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社会管理职能,做好水情教育的顶层设计和规划布局,为水情教育提供基础保障。加大政府购买水情教育公共服务力度,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鼓励、支持和指导各类主体开展水情教育,激发社会活力。要将水情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职能,积极联合各类主体,面向社会开展水情教育活动。

  积极推动各级各类学校成为水情教育的主阵地。加强对学校水情教育工作的指导,推动水情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指导学校将水情教育纳入“校本课程”;鼓励学校遴选相关课程教师参与水情教育员、节水辅导员培训,提升师资水平;鼓励学校组织学生通过参观水情教育基地、水利工程设施,考察河流湖泊等方式,开展参与体验式实践活动。

  鼓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成为水情教育的重要力量。引导企业在生产全过程贯彻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环境的理念,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促成企业环境与周边环境融合;鼓励企业开展节水型企业建设,加快淘汰落后用水工艺和技术,进行节水技术改造,实现污水达标排放或处理回用;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和参与水情教育活动,面向社会提供水情教育公益服务,为水情教育公益活动提供资金、技术、设备、场地、人员等支持。

  激发各类社会组织履行社会职能,积极参与水情教育活动。鼓励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以及政府购买服务、基金支持、项目扶持、公益奖励等方式,调动社会组织提供水情教育产品或服务。鼓励社会组织将水情教育作为服务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充分利用其联系面广、影响力大、社会资源丰富等优势,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公众水情教育活动。

  倡导科研院所将提供公众水情教育服务作为履行社会职责的重要内容。鼓励科研设施、场所等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开展水情教育科普活动;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水情教育公益产品和公众服务,加强对水情教育相关领域的辐射;鼓励科研人员走近公众,开展水科普教育,激发公众参与水科技创新的热情,提高公众水科学素养,营造推动水科技进步的社会氛围。

  (二)面向不同人群,持续开展全民水情教育

  针对教育对象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生活环境等不同特点,将水情教育主要内容有机组合,持续开展富有个性化的水情教育活动,扩大水情教育的社会覆盖面和公众影响力。

  面向领导干部、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水情教育,以水政策、水法规和水文化为主要内容,侧重水安全、水战略意识和科学决策水平及国际视角的培养。组织水情教育进机关活动,推动将水情教育纳入各级各地党校和干部培训课程,把相关典型案例教学作为重要抓手之一,编印、发放水情教育读本,拍摄并组织干部职工观看水情教育宣传片,设计水情教育系列挂图和宣传画在机关宣传栏、橱窗、食堂等张贴,举办水情教育专题讲座等。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使领导干部、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准确把握中央治水方针和相关政策,牢固树立“以水定发展”的理念,把水资源条件和水安全保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依据,把水资源节约保护和水安全意识贯穿到具体工作中。

  面向学生及学龄前儿童开展水情教育,以水状况介绍和水常识普及为主要内容,侧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水文化熏陶。根据受众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组织水情教育进学校活动,采取师资培训、教材渗透、科普讲座、校本课程、案例警示等多种教育形式,开展社会调查、基地体验、夏令营、辩论赛、节水小发明、节水校园创建等主题实践活动,增强学龄前儿童和中小学生的水安全、水道德意识,培养良好的节水、护水习惯和水灾害防范避险能力。招募和培训大学生志愿者,鼓励大学生参与水科技发明和水情教育公益行动,倡导大学生参与水文化传承,增强水安全、水忧患意识,认识水与人类文明、水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面向企业从业人员开展水情教育,以水政策、水法规和水科技为主要内容,侧重节水减排技术的普及推广和水污染防治意识的增强。组织水情教育进企业活动,采取专题讲座、政策解读、公益广告、经验交流、节水减排评比等多种方式,加强政策法规培训和水安全案例警示教育,增强企业管理人员的水安全、水道德意识。倡导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建设节水型企业,积极运用和推广水循环利用、高效冷却、热力系统节水、洗涤节水等通用节水工艺和技术,实现水资源节约和水环境保护。

  面向城市社区居民开展水情教育,以生活节水和防灾避险等水常识为主要内容,侧重节水技能和水灾害防御能力的提高。组织水情教育进社区活动,利用社区广播、电视、网络、手机、宣传栏等多种途径向社区居民开展水情教育,发放水资源节约保护宣传资料和科普读物,介绍家庭节水小窍门、用水效率标识、阶梯水价政策、防灾避险常识等,组织“节水社区”“节水家庭”等各类评选活动,大力倡导使用节水器具,引导社区居民科学用水,加强水灾害警示教育,提高社区居民防灾避险能力。

  面向农村群众开展水情教育,以普及水政策、水法规和水常识为主要内容,侧重水资源节约保护和水灾害防范意识的增强。组织水情教育进农村活动,充分发挥各类基层组织的作用,借助文化下乡、图书赠阅、流动影院、水利书屋等多种方式,积极利用广播、电视、宣传单、标语、手机短信等多种途径,向农村群众宣传水土保持、饮水安全、农业水价等相关政策,普及节水灌溉技术、抗旱方法、水灾害避险自救常识、健康饮水常识等,引导农村群众科学使用和保护水利设施,提高水旱灾害防范能力。

  (三)立足区情水情,因地制宜推进水情教育

  从构建水安全保障体系、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针对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持续开展水情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洪涝灾害多发地区,围绕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要求,以提升公众水灾害防范能力为重点,开展水情教育。在山洪泥石流多发区、台风多发区、流域性洪水多发区和城市内涝多发区,特别是大江大河干流重点地区、重要蓄滞洪区、重要防洪城市和居民密集区,重点开展以洪涝灾害成因、洪水风险、灾害预警预报和灾害防范等为主要内容的水情教育。普及洪水风险和防灾避险常识,开展救灾演练等灾时应急教育实践活动,使洪水风险区域居民增强灾害防范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科学安排生产和生活设施,合理避让、降低风险。

  在水资源短缺地区,围绕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和保障供水安全的要求,以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重点,开展水情教育。在资源性缺水地区、工程性缺水地区、干旱缺水地区和城市人口密集地区,重点开展以水资源短缺状况及成因,水资源节约保护相关政策、法规、技术,水工程建设的作用和意义等为主要内容的水情教育,普及节约用水、高效用水、干旱预警等方面常识,倡导利用再生水、雨水、海水等非常规水源,工农业生产应用节水技术,居民生活使用节水器具,引导公众牢固树立节水优先、量水而行观念。

  在水污染严重地区,围绕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水生态环境的需求,以水资源保护、绿色发展为重点,开展水情教育。重点开展以水污染成因和危害、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等为主要内容的水情教育,使所在区域企业了解限制排污等相关政策,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实现节水减污、达标排放。倡导农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普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措施。引导其他社会公众树立“洁水”意识,养成良好用水习惯,规范用水行为。

  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围绕减轻水、旱、风沙灾害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要求,以水土资源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为重点,开展水情教育。在工程建设、矿山开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导致水土流失的地区,重点开展以水土流失成因、危害、预防治理措施和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等为主要内容的水情教育,提高公众参与水土保持的积极性和监督抵制违法行为的自觉性,全面增强公众水土保持国策意识。

  (四)丰富载体渠道,加强基础平台和传播体系建设

  加强水情教育实体平台、基础信息平台和传播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各种公共教育资源,实现与各类公共教育平台有效衔接、高度融合,形成纵横交错、上下连通、虚实结合的载体渠道。

  加强水情教育实体平台建设。一是现有的各类水主题教育平台建设,包括节水教育基地、水土保持教育基地、水博物馆、水文化馆等;二是在大中小学、党校等机构挂牌命名的水情教育基地建设;三是水利设施教育展示场所建设,将其作为已建和新建水利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四是发挥其他具有水情教育意义实体场所的作用,包括水利风景区、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蓄滞洪区、灌溉试验站、水利书屋等。

  加强水情教育基础信息平台建设。搭建水情教育信息平台,形成覆盖全国的水情教育信息网络,及时收集、整理各类水情教育信息,建设水情教育知识库、产品库、专家库、项目库,为水情教育提供权威、准确的基础资料,实现对水情教育开展情况的数据统计、监测评估,为水情教育规律及其发展趋势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加强与各类信息平台有效衔接,实现资源整合与共享。

  加强水情教育现代传播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出版物等传统媒体宣传优势,更加注重运用微信、微博、手机报、APP等基于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的新媒体形式,形成种类齐全、优势互补的水情教育现代传播体系。

  (五)推动教育创新,不断提升水情教育效果

  积极推动水情教育创新,全面促进水情教育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使水情教育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

  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扣时代主题,促进水情教育观念创新。广泛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搭建水情教育交流合作平台,密切关注世界水教育发展的趋势,学习借鉴国内外开展水情教育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加强事关水情教育发展的战略问题研究,深入研究水情教育规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健全有利于水情教育观念创新的课题规划、成果评价和应用机制,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水情教育理论体系。

  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水情演变情势及水治理实践,促进水情教育内容创新。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的需求,充分吸纳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明确不同阶段的水情教育工作重点,体现时代性;按不同人群特征确定教育重点,切合公众实际,满足公众需求,突出针对性;构建水情教育内容体系,明确教育内容层次结构,丰富教育内涵,增强系统性。

  广泛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和实践经验交流合作,促进水情教育形式创新。大力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水情教育中的应用普及,运用多种教育渠道,不断提高水情教育现代化水平;探索开展形式新颖的水情教育活动,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大力开发水情教育产品,打造水情教育品牌;加强不同主体、不同区域的经验交流,不断总结推广有效的水情教育新形式。

  五、重点建设项目

  (一)主题教育活动

  根据区域水情特点,紧紧围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利用各类与水相关的纪念日、重要水事节点等,依托江河湖泊、水利工程、水源地、水利风景区等各种涉水载体,加强组织策划,持续开展具有特色的各类主题教育活动,注重发挥媒体的宣传和推广作用,形成品牌影响力。在“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保护母亲河行动”“节水中国行”“节水·在路上”等活动基础上,开展以下主题教育活动:

  1.“人人节水行动”

  旨在面向不同社会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节水主题活动,传播节水理念,树立节约用水就是保护生态的意识,促进全社会形成节约用水的生产生活方式,共同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

  ——针对我国人口流动性强的特点,利用各类交通工具及交通场地,开展节水主题公益活动,引导公众关注我国的水资源状况。

  ——面向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用户,开展“晒晒我的水足迹”活动,引导公众关注自己每天的用水量,了解消费产品及享有服务中看不见的“水足迹”。

  ——面向中小学生,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增强青少年节水意识,培养节水习惯,并通过少年儿童影响家庭,辐射社会。

  ——面向全体公众开展少用或重复利用“1升水行动”,向公众介绍和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各类产品用水效率标识、推介节水器具等,集结个体力量,形成全社会节水合力。

  2.“亲水行动”

  旨在以江河湖泊为载体,开展系列亲水体验活动,大力传播“洁水”理念,引导公众关注、了解身边的水状况、水环境,呼吁人们尊重河流,善待河流,建设“海绵家园”,树立保护水资源就是保护家园的理念,积极参与到保护江河湖泊的行动中来。

  ——开展“河湖健康,人人有责”活动,倡导公众共同关注河湖健康、河湖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了解保障河流生态用水的重要性,监督破坏河湖健康的行为。

  ——开展“记录·身边的河流”活动,以文字、照片、音像等方式,记录河流的故事,展示光影中水的风釆。

  ——举办中小学生“亲水夏令营”活动,引导他们走近江河湖泊,增强对山川河流的情感和保护意识。

  3.“关爱水源地行动”

  旨在引导公众关注身边的水源地。以保护水源地的安全为切入点,组织社会公众探访身边的水源地,了解水源地的重要性和特殊性,通过切身感受,增强水源地保护意识,积极参与水源地保护。

  4.“地下水保护行动”

  旨在引导公众了解地下水,关注地下水保护。通过多种方式,增强公众对地下水的认知,了解地下水的重要作用,认识地下水过度开采和污染的严重危害,宣传地下水开发、利用、保护的原则和措施,增强公众的地下水保护意识。

  5.“驻绿行动”

  旨在普及水土保持相关知识,树立水土保持法制观念。增强水土保持国策意识,提高全民参与水土保持的积极性和防范水土流失的能力。

  ——警示教育活动。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重要水源地保护区、生态功能区、山洪泥石流多发区采用宣传标语、标识标牌等形式,开展水土流失警示教育。

  ——科普教育活动。针对中小学生,充分利用以水土保持为主题的水情教育基地,开展水土保持科普教育。

  ——技能普及活动。针对农村群众,充分发挥水土保持科研机构优势,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到生产一线传授水土保持实用技术。

  6.“水美系列推介活动”

  组织报纸、广播、电视和新媒体等,面向全社会开展“最美水工程”“最美河流”“最美湖泊”等系列宣传推介活动。引导公众关注水状况、河湖健康状况,充分了解各类水利设施对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作用。

  7.“一张卡片行动”

  根据不同地域的水情特点,制作水情知识卡片:面向山洪泥石流多发地区公众,介绍逃生避险常识;面向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公众,介绍节水方法;面向水污染严重地区公众,介绍水资源保护知识。

  根据不同教育对象的特点,制作水情知识卡片:面向社区居民,介绍家庭节水方法;面向农村居民,介绍节水灌溉、水资源节约保护常识。

  8.“一堂水课行动”

  旨在面向社会公众特别是社区居民和学生群体,通过讲座、体验教学、实地参观等形式,普及水状况、水政策、水法规、水常识、水科技、水文化。

  ——社区一堂水课。向社区居民重点介绍水资源节约保护常识、家庭节水妙招、水灾害防范常识以及水法规赋予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

  ——学校一堂水课。在大中小学校,向广大学生重点普及水常识,传播水文化;在党校,向党政领导干部、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重点普及水法规,解读水政策。

  (二)基地建设工程

  从水情教育实际需要出发,依托已有各类教育场所和具有水情教育功能的水利设施、水利风景区、重要水源地、江河重要断面、江源、河口、湖泊等,以及其他特色水主题教育基地,党校和中小学校及科研机构等,建设一批水情教育基地,到2020年,形成布局合理、种类齐全、特色鲜明、规模适度的多层级水情教育基地体系。

  水情教育基地包括以下五大类:

  ——工程类教育基地。如水利设施、水利风景区、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蓄滞洪区、灌溉试验站等。

  ——河流湖泊类教育基地。如重要水源地、江河重要断面、江源、河口、湖泊等。

  ——场馆类教育基地。如依托现有的水博物馆、水科技馆、水文化馆等。

  ——学校及科研机构类教育基地。如党校、大中小学校、科研场所等。

  ——特色水主题教育基地。如全国中小学节水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全国中小学水土保持教育社会实践基地、防洪减灾教育场所、水生态文明示范区等。

  建立健全水情教育基地动态管理机制,建设基地基础数据库和交流平台。加强基地教育规律研究,开展试点示范,指导基地不断优化教育内容与形式,加强经验交流与推广。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水情教育基地建设工作,规范基地建设与运行。

  (三)水利设施教育展示工程

  以重要水工程为依托,向社会公众介绍水利工程在论证、建设过程中以及工程建成后为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水工程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和融合,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增进民生福祉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同时,向公众介绍水工程保护相关知识和法规,引导公众特别是周边百姓爱护水工程,保护水生态环境。

  将水利设施教育展示场所建设作为水工程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同类型的水利工程要设计富有特色的展览展示内容,丰富创新教育展示形式,广泛运用音视频、文字、图片、实物、互动体验设施等各种展示手段,特别是通过水利工程演示模型展示、水旱灾害体验展示等提升教育效果。提倡展示场所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灌溉节水工程教育展示。重点介绍如何保障灌溉用水,提高用水效率,改善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通过参与体验式活动,普及灌溉设施使用和保护常识,宣传推广灌溉用水管理方法,解读水费计收相关政策,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传播农业节水理念。

  ——重大引调水工程教育展示。重点介绍重大引调水工程和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工程如何注重生态环境改善,提高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安居乐业提供水安全保障。通过各种方式,增强公众对引调水工程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知。

  ——重点水源工程教育展示。重点介绍水源工程如何缓解工程性缺水严重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提高应急供水能力,保障城乡供水安全,改善区域水生态环境等。普及水源保护常识,引导公众自觉参与到保护水源的行动中来。

  ——江河湖泊治理工程教育展示。重点介绍江河湖泊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骨干工程如何防洪减灾,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引导公众科学认识河湖健康对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增强幸福感的重要意义,强化水安全和水生态保护意识。

  ——其他民生水利工程教育展示。在其他密切关系民生的饮水安全、农村水电、城市防洪等工程中,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工程进行展览展示,引导公众加深对水惠民生的认识。

  ——古代水利经典工程教育展示。重点介绍古代水利经典工程的重要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促进水文化传播,让公众学习了解古人治水智慧。

  (四)交互传播工程

  运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技术开展具有交互性、参与性的水情教育,开发基于新型传播媒介和手段的水情教育产品,扩大水情教育覆盖面和影响力。

  ——建设水情教育网络平台。开发门户网站,反映水情教育工作动态,分享各类水情教育资料和文化产品,提供水情教育在线课程,集成公众论坛、公共信箱、在线调查、手机互动等服务,建设成为公众参与水情教育的重要渠道。同时,做好水情教育网站与政府网、校园网、教育网站、门户网站等各类网络平台的对接,充分利用立体化的网络资源,拓展水情教育覆盖面。

  ——运营水情教育微信公众平台。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提供一对多的水情教育服务,向用户推送水状况、水政策、水法规、水常识、水科技、水文化等方面的重要资讯和教育内容,逐步形成线上线下微信互动教育方式。设计公众参与性强的活动,提升公众平台的关注度。

  ——开发推广水情教育移动应用程序 (APP)。通过移动终端,向用户提供便捷的水情教育文化产品和资讯信息。开发运营要注重用户体验,增加与用户互动的条件和机会。倡导丰富性、实用性、安全性,提升用户忠诚度和活跃度。

  ——开发水情教育智能游戏。围绕水状况、水政策、水法规、水常识、水科技、水文化等水情教育内容,通过大众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开展水情教育,寓教于乐,增强趣味性、交互性与贴近性。

  (五)读物工程

  在充分利用已有水情教育读物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教育对象,编撰出版一批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形式多样的全国性水情教育指导读物,包括报纸杂志、知识读本、科普书籍、故事绘本、图画书等,形成集基础性、权威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水情教育读物体系。编撰具有地方水情特点的水情教育读物等。

  ——以趣味性为主的幼儿系列读物。运用生动活泼的水情教育卡通形象,通过讲故事、做游戏、趣味问答等形式,编撰出版故事绘本、图画书等水情教育读物,在寓教于乐中增进学龄前儿童对水的直观认识,了解我国水情现状和节水护水常识,从小培养良好的用水行为习惯。

  ——以知识性为主的学生系列读物。运用生动活泼的水情教育卡通形象,通过知识普及、科学实验、互动问答等形式,编撰出版报纸杂志、科普百科、知识读本等水情教育读物,加深大中小学生对我国基本水情的认知,普及水资源节约保护、水利设施保护、河湖水域和水源地保护、水土保持等知识和水灾害避险自救常识,推介用水产品用水效率标识,传播水科技成果,弘扬水文化,培养节水护水的良好行为习惯和用水态度。

  ——以政策性为主的公务员系列读物。通过知识普及、形势分析、政策解读、专题阐释等形式,编撰出版知识读本、研究报告、白皮书等水情教育读物,使党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深刻审视和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水情,了解水安全、水治理、水利用、水节约、水保护、水管理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熟悉水政策和水法规,认清当前水情现状和突出水问题,增强水忧患、水战略意识,树立“以水定发展”理念。

  ——以实用性为主的农民系列读物。通过知识普及、政策解读、技术推介等形式,编撰出版挂图、海报、图册等水情教育读物。普及农村饮水安全、农业节水灌溉、水利设施保护、水土保持、水环境整治、水旱灾害防范等知识,解读农业水价政策,增强农民的节水意识和水商品意识。

  ——以普及性为主的大众系列读物。通过知识普及、政策解读、标识推广、产品推介、答疑解惑等形式,编撰出版知识读本、报刊、海报、图册等水情教育读物。介绍我国国情水情,普及节水护水知识和水旱灾害防范常识,推介家庭节水产品名录和用水效率标识,解读阶梯水价政策、洪水风险图及社会关注的水话题。

  (六)音视频工程

  拍摄制作一批主题鲜明、直观生动的水情教育系列音视频作品,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平台广泛传播,倡导人水和谐,传递正能量。

  ——纪录片系列。充分利用纪录片客观真实记录、具有史料价值的特点,以影像方式记录当下水情演变、水问题现状、水利改革发展进程、水与经济社会发展等内容,帮助公众了解国情水情,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水关系。

  ——专题片系列。利用专题片主题鲜明集中、表现手法多样、具有审美教育功能的特点,结合水治理实践,有针对性地面向社会公众开展水情教育,聚焦公众关心关注的水话题、水问题、水事件,帮助公众深入了解,正面引导社会舆论。

  ——微电影系列。利用微电影表达自由、拍摄设备多样、传播渠道便捷的特点,鼓励公众拿起手机、相机、DV,拍摄身边的水故事,创作出贴近生活、形象鲜活的各类涉水微电影,吸引公众关注国情水情。

  ——公益广告系列。利用公益广告关注社会问题、传播广泛、容易引起公众共鸣的特点,组织策划制作一批主题鲜明、通俗易懂、导向性强的水情教育公益广告,引导全社会知水、节水、护水、亲水,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影视剧系列。利用影视剧故事性强、群众喜闻乐见的特点,精心创作弘扬主旋律、展示人物风釆、普及水法规、传播水文化的影视作品,以艺术形式潜移默化地向公众开展水情教育。

  ——动画片系列。利用动画片形象生动、寓教于乐的特点,通过创造卡通形象、设置动画场景等,介绍水资源节约、水环境保护和防灾避险知识,普及水科技、水政策,传播水文化。

  ——音频系列。针对不同群体,制作各类广播专题节目、有声读物等,普及水情知识。

  (七)水情教育人才支撑工程

  加强水情教育智库建设和人才储备建设,构建一支热心水情教育事业、专业性强、结构合理的水情教育人才支撑队伍。

  ——水情教育专家团队计划。聘请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组建水情教育专家团队,作为普及水情教育的智库力量;组织专家不定期面向专职水情教育工作者、各类社会骨干师资力量开展专题讲座,提高水情教育队伍专业化水平;组织专家走进学校、社区、水情教育基地等,面向社会公众开展科普教育。

  ——志愿者招募培训计划。面向全社会,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征集、选拔水情教育志愿者,培养和集聚关心水情教育的优秀人才,使之成为水情教育的自发力量;制定水情教育志愿者培训计划,为志愿者提供持续系统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组织志愿者开展公益实践活动,实现志愿服务日常化,丰富志愿者的服务经验,提高服务技能。

  ——学校骨干师资培训计划。以各级干部培训院校、党校和中小学校为重点,遴选国情教育、地理、科技、品德、社会实践活动等课程教师,参加水情教育员、节水辅导员等水情教育师资培训。通过多种途径,鼓励干部培训学校、党校及高等院校相关课程教师在国情教育中开设水情教育专题;鼓励中小学教师通过课程设置、课堂渗透、各类实践活动,面向学生开展水情教育。

  ——社会骨干师资培训计划。面向各级企事业单位、社区村镇、社会组织,重点选拔和培养一批水情教育员,逐步扩大水情教育参与面。制定社会骨干师资培训计划,建立动态培训机制。鼓励不同地区各类师资力量开展交流活动。

  (八)公益示范工程

  公益示范工程旨在通过推介先进经验和模范榜样,充分发挥典型示范效应,调动社会公众参与水情教育活动的积极性,激发社会各界进行水情教育创新的热情。

  ——实施“水情教育创先示范工程”。对水情教育工作成效突出的地区,对公众满意度较高的水情教育基地和水利设施教育展示场所,对影响广泛的水情教育重点项目,在全国范围予以宣传推介,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

  ——实施“节水护水典型推介工程”。在全国范围推选对节水护水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大力报道其事迹,充分发挥典型的模范带头作用。

  六、保障措施

  本规划是我国第一部全国水情教育规划,是统筹谋划今后一个时期水情教育发展的总体部署,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意义重大,必须精心组织,认真实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切实提高对水情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研究制定促进水情教育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将水情教育纳入工作全局研究部署,检查落实。

  加强部门协作,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多元融合、高效运转的联动工作机制。各级水利、宣传、教育部门和共青团组织要各负其责,统一规划、指导、协调、规范水情教育工作,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充分激发各类水情教育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水情教育合力,推进规划实施。

  各地要有机构具体负责水情教育工作,切实加强能力建设,尽快形成完整、高效的水情教育工作网络。

  各地要以本规划为指导,结合地方实际,突出当地水情特点,加快组织编制地方水情教育规划,并做好与本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建设项目的有机衔接。

  (二)加大经费投入,提供资金保障

  各地要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将水情教育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拓宽财政资金投入渠道,努力争取加大各级财政资金投入。

  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积极扩大社会资源投入水情教育的途径,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水情教育投入机制。鼓励社会组织设立水情教育公益基金,参与支持水情教育公益项目。

  (三)强化队伍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各地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水情教育机构能力和人才队伍建设,把一批热爱水情教育事业、具有一定专业素养和管理能力的人放到水情教育管理岗位上去,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确保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加强水情教育师资储备和人才支撑保障。通过聘请专家学者,培训学校骨干师资,招募社会志愿者,选拔培养各类水情教育员、节水辅导员等,储备知识丰富、专业素质较强的水情教育师资力量,形成覆盖面广、结构合理的水情教育人才队伍。

  (四)做好统计分析,加强监测评估

  建立水情教育情况统计制度。定期对社会公众开展水情意识状况调查研究,形成公众水情意识报告。加强对各地水情教育信息的统计和整理,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动态分析。

  建立规划监测评估机制。加强监测评估能力建设,对规划实施情况和实施效果进行监测评估,提出对策建议。在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对规划实施情况开展中期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相关项目进行适度调整,加强分类指导,督促各地持续推进规划实施,全面实现规划目标任务。

  建立水情教育联络员制度。做好信息报送和典型经验推介,加强水情教育工作的上下联动和沟通协调。

  (五)广泛宣传动员,营造良好环境

  广泛动员各类责任主体发挥自身优势,充分运用各种媒体形态和宣传途径,大力宣传加强水情教育对于夯实构建我国水安全保障体系的社会基础、促进形成人水和谐的社会秩序、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及时推广各地在实施规划中的有益做法和典型经验。抓好舆论引导,号召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水情教育事业发展,为水情教育工作开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本文相关附录
阅读原文:点击阅读原文

发表评论 或者 直接评个分:

◎欢迎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 邮箱:cd972@163.com
  • 地址:成都市武侯区

联系站长

Copyright © 2022-2023 生态节俭主题教育网 网站声明管理后台 备案号:蜀ICP备11025303号-4